中国四大古城之一
阆中古城
独立在川北的山水中
城市格局规则严整
建筑形式古雅厚朴
被誉为“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”
公元前316年
秦惠文王遣军灭亡巴国
张仪在此筑城置县
取嘉陵江古称阆水
称之为阆中
遂成建制
▲
秦灭巴蜀
明清时期
阆中是川北的政治中心
古城中的川北道署
是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
掌管管川北28县的
司法、农桑、兵备及漕运等诸多事宜
▲
川北道署大门
川北道署最早设立于明洪武四年(1371年)
主体建筑在民国时期被损毁
现今所见为新世纪后重建
其位于中天楼之北
是城垣内的高地
居高临下可见建筑高低错落
方便控制全城
也利于防守与防洪
建筑整体是三进四合院
以中轴线为中心
照壁、大门、仪门、戒石亭
大堂、二堂、三堂等建筑依次分布
建筑上大多写又清正严明的警示语
告戒官员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
▲
川北道署内部
在道署附近
还建有思豫仓、监狱、游击署等
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中心
共同展现着一个时代的制度变迁
记录着阆中的全盛时代
伴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
文化教育和宗教祭祀
也同样的在阆中兴盛起来
▲
文庙大成殿
位于阆中城北的县文庙
采用对称布局
为四进院落
古代学子在通过院试后
当地官员会带领这些“文曲星”
穿过照壁前的泮桥
在两侧的杏坛注视下
从棂星门进入文庙
在单檐叠脊歇山顶
金色琉璃瓦铺面的大成殿中
祭拜孔子及四圣十二哲
▲
文庙内部孔子像
随着岁月的流逝
盛大的祭孔仪式已化为尘土
而求学向上的刻苦拼搏
至今仍然流传不息
而在文庙之外
象征勇武的桓候祀
如今也成为阆中象征之一
▲
桓候祠中的敌万楼
张飞曾镇守阆中七年之久
多次打败魏国进攻
保卫了阆中的平安祥和
人民敬其忠勇
在其死后立桓候祠
数千年里香火不绝
桓侯祠整体依山取势
设敌万楼、大殿、张飞墓等建筑
高低错落,主次分明
展现着阆中墓葬风水的格局
大殿中的张飞文像
头戴冕旒、手捧玉笏
仿佛仍在守望着这方古城
▲
桓侯祠整体布局
除此之外
华光楼、财神楼、火神楼等祭祀建筑
在城内外星罗棋布
道、释、天主等教派
也建起大量的宗教建筑
如吕祖殿、观音庙、巴巴寺等
或是接山迎水
或是隐于民居之中
呈点状散落分布在古城内外
▲
华光楼
华光是管火神的火神,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,华光楼既祭祀该神
阆中的这些文化祠庙建筑
所蕴藏的传承与记忆
是各地人们共同的血脉连接
迁移而来的南北人群
在这里落地生根,开枝散叶
发展出阆中独特的民居样式
明清时期的阆中
商业贸易兴旺发达
建筑突破城墙的限制
在城门外形成大片的关厢地区
城市出现城小关大的用地形态
也造就了多样化的民居形式
▼阆中民居
阆中民居多为园林式四合院
坐北朝南,门开东南角
在院落的中轴线上
建有中堂、神壁道、过厅等
左右两侧则依横轴线布置厢房
再以墙体将四面围合
形成前堂后寝、房院联合的封闭整体
阆中夏季湿热、日照强烈
因此建筑内部又多建有小天井
和四通八达的廊道
既能加速内部通风
又可以较好的进行隔热除湿
▲
阆中民居的天井
外观上多呈现挑檐深远的特点
通过单层、双层硬挑
保护着墙板不受雨水冲刷
加快排水
▲
挑檐
装饰上
驼峰、撑拱、窗花等构件
在川北独有的圆雕、镂空雕等技艺的基础上
融入岭南雕花艺术
涉及到绘画、雕琢、漆染等多种工艺
内容多样、富于变化
极具观赏性
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
南来北往的货物
皆到阆中后再改行水路
直通湖广、江南地区
▲
阆中木雕
经济发达,商业繁荣
阆中民居还发展出
独特的店居式复合民居
阆中居民沿街道开设店铺
白天抽去拼板门的铺板做生意
晚上合上铺板关门
是集合商业功能的综合性住宅
在如今所遗留的阆中民居中
蒲家大院最为著名
保存也最为完好
▲
蒲家大院所在街道街景
大院建于明代
是古城民居的典型代表
大院为串珠式三进庭院
前院、过厅和主院房院联合
房屋小而紧凑
宅第西侧通道纵贯到底
将大门与后院相连
形成“倒插门”的建筑格局
▲
大院屋檐
院落以青色大瓦覆盖
木板吊檐,单层挑梁
屋顶为悬山瓦顶
正脊两头建有鸱尾
举架曲线优美
▲
大院过厅
门窗、隔扇、雀替等
多以卷草花型作装饰
纹样多达数十种
是阆中乃至川北民居的上乘之作
形式万千的阆中民居
因境而成,随曲合方
被誉为为“中国民间建筑的一大奇观”
是再现唐宋以来民间风情的百科全书